close

1303-上醫養生法:學會身體使用技巧,邁向終極健康!李宇銘醫師的養生思索與防病練習

覺得這本書讓人很有收穫!解答了我很多養生的問題,作者是香港的中醫師,之前讀他的『向癒』就覺得很有收穫,這次讀到這一本,覺得實用性更大。坊間有太多種養生的方法,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的方法?要有什麼實踐的態度?!

作者也把治療分為三種程度:「上醫、中醫、下醫」我們常常聽到的養生的方法,常常是因為身體有狀況了才想要保養,所以大多是生病了的養生方法,但是當你身體變好了,或是想要變更好,這樣的話其實很多人的養生方法與強度,可能就不適用在自己身上。同一套養生法也不一定適用一輩子。而這本書分析的上醫中醫的養生原理觀點,讓我對一些養生的疑慮豁然開朗。

這本書從作息、飲食、情志三個大面向來說…而且會讓人覺得如果趁健康的時候,來去嘗試這些養生的方法,反而會讓人活得很自由呢!

生病養生VS健康養生,是不同。
EX:「『休息』好像是一種可以讓你不生病、快點康復的方法,可是如果一直休息下去,病情雖然好像沒有更嚴重,可是也沒有真的復原,生活也被迫扭曲,不能運動。結果反而最後透過鍛煉,身體就徹底好過來了!你可以想想看,為什麼當時中醫西醫都要你不要運動?如果運動鍛煉是康復的最好方法,為什麼醫生沒有叫你這樣做?」其實不是陰謀論,而是太多病人生活上調整的建議,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同時病人也不一定找專業,不一定知道自己運動的線,所以都會保守性給建議。所以負責任的健康態度,需要勇敢跳脫自己舒適圈,當科學家去實驗,也要分別這個養生是生病時候做的養生,還是健康時候做的養生?!

「你在看病的時候,你的醫生有否告訴你生病的生活原因?提醒你要注意改變?」相對的「你在看病的時候是否有主動問醫師,我為什麼會生病?我可以做什麼改變去預防疾病的發生?」

「下醫→治病;中醫→調養;上醫→鍛煉」

「養生方法的選擇,必須聆聽身體的聲音,察覺身體的反應,親身嘗試,隨時調整。切勿盲信權威或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總有局限性,適合某群體的人,不代表適合你這個個體,這裡的意思不是反對科學,權威和科學研究可作參考,而且要用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用自身身體反應做實驗。再次提醒,沒有一種養生法一定要一輩子堅持做的,凡事過猶不及,縱使再好的養生方法,不適合自己的狀態,做得太過也可以有害。」

「緞煉的主要目的,其實是鍛煉『回覆平衡的能力』。就是打破身體的平衡,再讓身體有自己回覆的能力,自我穩定的功能。因此鍛煉其實帶有『小受傷』的意味。同時避免太過受傷,無法回復平衡。」

「上醫鍛煉的過程中總會犯錯,如果不小心鍛煉太過、受傷了,沒關係,那就退一步回到中醫養生層次,先讓自己恢復過來,日後檢討再嘗試。所謂的『犯錯』其實也不是真的錯,是因為跟不上自己的身心變動,因此需要密切觀察,隨時調整,從失敗經驗中學習。」

「鍛煉該在身體健康時做,而不是在生病時才鍛煉。」

「鍛煉是希望我們可以挑戰自己,敢於突破自己的框框,但是這並非要追求極端。」

「因此鍛煉不覺得辛苦的首要心態,就是要將之當成『遊戲』是一種探索、是一種體驗,不怕失敗。」

「上醫養生提倡鍛煉,可沒有人你不可以享受舒適生活呀!」

『中醫層次。按季節特點作息生活,例如:夏季吃寒涼食物、穿少點衣服、注意避暑;冬天吃溫熱食物、穿多點衣服、注意避寒。

上醫層次:更加順應四時特點生活,挑戰自己,例如:夏季洗熱水澡、多作戶外活動、曬太陽、吃辛辣食物;入冬天洗冷水澡、吃寒涼食物。』

『中醫層次:如何照顧身體,讓身體皮膚清潔、避免生病、肌肉骨骼舒適不酸痛。

上醫層次:如何讓身體減少對外在物品的依賴,過更簡單自然自在的生活。』

『中醫層次:如何透過飲食照顧身體,多吃精細柔和的食物,讓腸膏恢復正常,避免生病,促進復原。

上醫層次:如何讓身體減少對食物的依賴,多吃天然粗糙的食物,鍛煉消化能力,吃得更簡單更能自在自足。』

『中醫層次:透過流動和轉移等方式,幫助情志平伏,得到快樂。

上醫層次:主動加快情志平伏,鍛煉內心保持平靜,甚至情緒不生,加強內心的抗逆能力。』

「人的頭腦會有思想,可是思想過多會導致氣血不通,是各種疾病的根源。」

「當我們開始得留意到頭腦的雜亂思想時,往往是察覺力提升,開始進步的特徵!這個時候要學習不要批判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多雜念,而是放鬆下來,繼續保持寧靜,讓腦袋的雜念慢慢過去。」

#乃瑜筆記 #ny閱讀心得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milk 的頭像
    aumilk

    N.Y.閱讀心得練習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