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設、標籤、很多時候是幫助我們行走江湖讓其他人快速認識你,也是讓我們快速認識一個人的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人有很多的面向,但我們總還是習慣這樣去看一個人或是事,這也不是我們故意的,因為大腦內建這樣的機制,讓我們面對很多人事物的資訊時不會太累。

先撇開「人設」「標籤」是否正確或是好壞?但有個很大的關鍵是,我們自己也很容易被這個標籤所自我設限,無時無刻、無意識的被框架。

很多時候人的痛苦、掙扎、控制,都是因為困住了,困在這些自我或外在的定義中。而忘記了生命中的多元活法。

舉例說:年齡?性別?職業?你會不會有一些心裡既定的認為?幾歲要怎樣?幾歲只能做什麼事?男生來做比較好?女生才比較適合?中年轉職會不會太晚?跨領域要在幾歲之前,或是等等等,我們沒有細想過,或是行動過,就直接幾個字就放棄那些變化探索的可能。然後,又繼續在不快樂中,繞圈圈。

另外,上面舉例只是小小一部份,如果是角色?你對主管的定義、老公的定義、老婆的定義、婆媳親子等任何人際定義。是不是常常我們不自覺陷落像小老鼠的跑圈圈,一次次纏繞...覺得對方應該怎樣?或是自己應該怎樣呢?

其實要能自我察覺到這一點,真的非常不容易,因為很多時候這個是很挑戰我們思維舒適圈的。畢竟怪別人比較容易,改變責任不在自己身上。

呼,但如果有個跳脫舊思維的可能,也許處理一樣的事物也會有不一樣的格局了吧...

「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是執行長的認知圈層,一個人的天花板是他的認知圈層,所以破除你原來的認知圈層,你才能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活出更豐富的人生。」所以作者把這本書名定做:「破圈」

這本書其實是偏向自我成長職場成長的書,作者分享他用那些工具幫助梳理自己找到自己,和分享做個案諮詢時怎麼幫個案釐清重點,嗯...我們不同人來讀會有自己的吸收。

讀這本書的時候,
一直在想我認識自己嗎?知道自己的優缺嗎?把自己放對地方?而價值的定義是誰來定?

也思考現在變化莫測的年代,自己不小心慣性思維,會不會讓自己少掉很多可能?或是又不小心給自己很多莫名的「人設」「標籤」綑綁著?而失去了面對社會的彈性?

忙著的那些追求,是自己內心渴望?還是傳統社會所需的認定?還是只是自己給自己的枷鎖?

以下摘自書中內文:
「我們對於萬事萬物的理解,就好像剝洋蔥的過程,你想像的是一個情況,但是一層一層剝開以後,你會發現自己眞正想要的,其實和你最初想像的不一樣。」

「你的關注點決定了你能看到什麼、感知到什麼,但同時也限制了你看到的事物。」

「我的思想其實是各種外界思潮、媒體和他人觀點的集合,由多條支流匯聚而成, 其中很多還彼此衝突。這是因爲大腦並不會刻意去一一辨析這些資訊和想法的來源。 慢慢地,我會形成很多原來並不屬於我的觀點及信念,這些就是信念體的來源。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外在的影響,但是這裡有一個區別,你是無意識地受到影響,還是有意識地選擇這種影響。」

「很多人會犯一個認知上的錯誤,認爲自己的標籤是不可改變、不可進化的。其實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標籤只是人在某個階段為了簡化認知而賦予的描述性詞語,如果你把它當成對自己人格不變的表述,其實是過分放大了標籤的力量,使其成爲一種信念體。

標籤可以很輕鬆地被撕下、被自我更新、被修改」

第1571本閱讀心得練習分享
#破圈
#乃瑜筆記
#ny閱讀心得練習
有時候就只是一念之轉,只是那一念,那個「轉」,是各自的機緣與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