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次分享有關當媳婦的書,意外好像引起了一些共鳴XD...人跟人相處本來就需要很多智慧,朋友不是天天住在一起,有很多緩衝,而且朋友可以自己選,還可以分類遠近親疏。但面對我們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有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時,很多適當的距離與界線就模糊了起來,有時候是對方的觀念刻板的要求,但也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界線不清楚,而這份不清楚的界線,背後可能都藏著我們自己的課題。

這本書我覺得比逆媳值得推薦,因為逆媳是另類的同理抒壓,但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還是需要去面對我們各自的人生。書裡面有很多的小故事,非常寫實的在我們生活週遭,同時,每個故事的後面,作者都幫我們分析我們的可能顧慮的點,讓我們知道無法表達真正心意的點,可以幫助我們來自我覺察。

心理界線應用不是只有家庭,所有會遇到人的關係:親情、愛情、友情、職場,都需要這個觀念。

是否怕他人不喜歡自己?害怕失去跟他人的連結?害怕他人的評論?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擔心自己沒有價值?所以讓自己界線越來越模糊呢?

心理界線沒有絕對的距離,太多的界線會讓人跟人之間的心太遠,也不一定是好的,但適當的心理界線有助於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因為過度模糊委曲的退讓,也會讓他人不知道如何跟你相處,也無法聽見彼此內在聲音,難以讓愛好好的流動。

懂得設防線,你的付出和善良才會被珍惜;學習說需求,讓對方更容易靠近你;適度的距離,才能對方成長的空間。

「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果斷地在那當下設立界線,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該處理,哪些只要輕輕帶過即可。…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特吸是「憤怒」和「愧疚」這兩種情緒。…需要很清楚的界線才能不隨之起舞,而掉入對方的心理遊戲。」

「當『讓』這個念頭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代表你已經撤守了原本的底線,同意對方將領域擴大到你的領土。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被擠壓、侵犯的感覺,讓自己愈生活愈扭曲。」

「其實有一種互動,表面上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但是相處久了,被照顧一方的內心,卻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反倒像是被困在厚厚的棉被裡,無法動彈,到最後慢慢的窒息而已。…那就是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軟禁』。」

「她害怕得罪別人、傷了對方,卻從沒有考量自己的處境。當她把對方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她就無法保持理性,腦袋只剩下對方的期待,忘了重要的目標。 XX可以理解客戶的擔憂,但是不等於她需要承載對方所有的焦慮。把該還給對方的交還回去,客戶才能從過程中學會重要的經驗或教育。當我們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時,其實就扼殺了對方成長的機會。」

「其實,擁有健康的心理界線和堅持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子事。有健康的心理界線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的表達。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關係靠近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帶來的猜忌。但是他也曉得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單,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識。」

「習慣界線被侵犯的人,有朝一日,成為有權力者,一反手很可能也變成勒索者,用同樣的情緒創造對方的愧疚感,讓他人覺得不管怎麼做,他都有意見。即使有能力改變也不願意行動,情願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為什麼能力好的人,經常也會變成團體的救火隊、組織裡的廉價勞工?其實並不全是身旁的人刻意壓榨,而是他自己允許了這種情況一再發生。」

「當你覺得事情和你想的不一樣,正是你和對方釐清彼此想法和原則的好機會。如果你因為害怕不敢把想法說出來,默默合理化對方的要求,對方就不會知道這樣的要求帶給你困擾。直到哪天受不了,大反彈,對方當然會覺得你莫名其妙。」

「世界上最寬容的人,都是那些界線清楚的人,因為他們懂得照顧自己,才有足夠的資源關懷身邊的人。」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其實不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要幫助對方,避免她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你愈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

「他們說的都是真的,至少在他們的世界裡是實的,也因為他們相信了這樣的觀點才會動彈不得。妳要做的事情,不是幫他『解決』他的問題,而是讓他看見自己怎麼走到今天這個田地,讓他重新做一次選擇,決定要不要改變?」

「當你在表達自己的界線或期望時,不能只告訴對方『你不要他怎麼樣』同時你也要說出你可以接受的條件與作法。」

1457
#心理界線
#乃瑜筆記
#NY閱讀心得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milk 的頭像
    aumilk

    N.Y.閱讀心得練習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