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日遇到有些的迷惘,明明上週有很多開心的個人突破、學生很可愛,整理好書牆,也有發覺自己那些教學進步,但腎上腺素大激發後,有些情緒的感覺,是提醒著我,好像有那裡怪怪的,是否自己忘記某些重要的東西?!
明明擁有的很多,但怎麼覺得好像缺一塊什麼?!
嗯,我很確定自己的個性,常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所以才有那些機緣動力去看那麼多書,但是看越多,覺得自己更不足,需要學習的點線面,永遠學不完。orz
剛好這週翻起了這本書,看到前輩老師介紹的書,原本以為是講呼吸,但其實講了很多哲學,和人生修練的態度方向。其實,不用狹隘定義是那種宗教,心靈的答案,我想是這時代很多人在用不用的方式都在追尋的。
意外的,前幾週覺得很難讀的書,前日就一口氣讀完。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情緒的缺口。是我好像都是在讀外面的書,忘了好好細讀「自己」這本書。所以在外界的價值觀和個人定義上,模糊了,追求世人的認可,忘記聽自己心中的價值。
一念之轉,又燃起許多的動力與耐心,哈~~
其實這本後面也有生活化的講八支瑜伽,對八支老師的解讀。很多人以為瑜伽只有體位法,但是瑜伽其實只是八支的其中一個練習,背後其實有很多哲學觀,和個人精進在後面唷!覺得對一般人不好讀,但是對想深入瑜伽的人,會很有收穫!
祝福彼此都能找回我們內在的神性,原本我們內在就擁有的光。
以下是來自書中文字:
「現代人的困境是:科學只看事實,若沒有事實根據就不可信;宗教則堅持不用瞭解,只要相信。宗教本該是幫助人類的,卻試圖用教規和戒律來栓住信徒。那還有誰能指出通往真理和自由之道?道德的自由及免於盲從的自由?」
「對於修行,起初你可能會躊躇不決,擔心它太難而且也不清楚它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你連試都不試就決定修行對你不是必要,你也不想去做。的確,一面要顧到生活,一面要修行,是不容易。你對家人和職場都背負了很多義務,但是你仍然應該放手一試。它看起來困難就是因為你一點力也不出;只要你肯實際去做,萬事就變得容易。實際行動不同於理論,無論什麼事如果能一台,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和心念能很快的適應它。」
「我發現,如果我不能知曉真理的話,内心就有求知的渴求,不停地在求知、求知、求知,無論我有多少知識,還是覺得不足,我越是想知,就越努力學習,我越學習,就越覺得不足,這代表我還沒有知曉真理,待我終於認識真理的那一天來到,也許這種飢渴會消退。」
「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痛苦,不過有時候不明白苦是怎麼來的。苦可以起源於外在的,或者源自於自己生理、心理、心靈侷限。 例如,你有股欲望要求得至高的真理,但是當你發覺自己求不到的時候,就變得沮喪。」
「有一天你會明白,你自以為所擁有的知識其實不是你的。它都只不過是資訊。你收集了這麼多資訊,以至於它成為你的負擔。因為你所受到的教育是淺薄的,你學到的,你的智慧,都被限制於淺薄的一面。結果是,你對自己所知甚少。你讀到的都是別人的見解,然後你根據他們的意見來形成你的意見。你經歷到的所謂學習過程僅僅是種模仿,你對彼此模仿,卻自以為在學習,那可不是深奧的知識。」
「你太依靠智性以至於忘了知還可以來自別的源頭。」
「情緒比思維還要有力,如果控制得法,情緒也可以成為正知的來源。情緒是強有力的資源之一。所有偉人的偉大事蹟都是在一種強烈的喜悅狀態下做出來的,而不是靠心智得來的知。每當你覺得,因專注於音樂、藝術或別的東西,而自發地進入 一種寧靜的狀態,這就是從情緒得到的知。」
「直覺之知是無雜染的知,是所有知中最高者。直覺的源頭是超越了從感官得來的知,也超越了有意識心和潛意識心所得來的知。當你的整體生命達到靜止狀態時,它就來到只要你學會能隨意讓自己靜下來,到達止的狀態,在那個時候,就沒有做不到的事。累積的知識會從隱藏的狀態流出來,能幫你解決難題,能為自己為他人治病。從感官、從心智得來的知是不完整的,但是從超越心智而得來的知,是無上的知識,是純淨的知。修行就是在於把自己準備好,來接受那個不屬於任何人的知。」
「你的生命在動中,如果你能瞭解生命的真實意義,而,就可以優雅地動,享受每一步、每一個作為。在這個旅途上,你會遇到許多人,會產生無數的人際關係。有的會是你的朋友、同事、親人,有的可能會恨你。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不要對外物、對別人期待太高。你所期待的是不存在的,有所期待牽掛會讓你陷入愁苦之中。你自以為可以擁有外物,據為己有。但大自然會把它們奪走,你就陷入不樂。世上哪有什麼東西是你的?大自然提供這個世界讓你享用,但是你卻把享用當成佔有,結果你不但沒有享用它,你反而被它栓住,憂愁自然隨之而來。愛戀執著是種障礙,會造成束縛,以及隨之而起的悲愁和苦痛。你有權享用世界上的事物,就不要想去擁有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你的,也隨時會被奪走。如果你對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能夠用這種方式來看待,生命就會少掉很多悲傷。」
「外在世界提供給你物質和舒適,可是如果你沒有人生的目標,這些物質只會讓你分心,而不能助你達成目標。對生命稍有體會的人都會去尋找,只是不知道究竟要找什麼。你去教堂、去寺廟、 去大師跟前、你讀書、你嘗試各種修行法門,但是你仍然不像是到了一種完全平衡的境地,這表示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了心靈危機。我可不是說外在世界的生活不重要,你要面對外在世界,不能把自己與世界隔離,找個清靜的地方或坐在樹下,以為如此就能夠得到幸福快樂。你一定要應接外在,應接世界中的種種人際關係。外在世界能助你達成生命的目標,前提是你不能夠讓它成為你問題的來源。」
「只要你把自己行為的成果奉獻給別人,你就可以從業行的束縛中解脫。不要期盼別人能為你作什麼,要問你能為他們作什麼。若你只期盼有所得,而不付出,就會有憂苦。只要你付出,你肯定會有所得。愛的法則是付出,不是收取。如果你遵循愛的法則,你會變得無私,那你就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有愛,你會願意為別人作任何事而不期待回報,因為愛而享受付出。如果你能夠善巧地、體貼地、情願地盡你的責任,你就是依正確的心態在作業行,而你會得解脫。」
「為你所愛的人,心甘情願而且是全心全意地付出,你就不會變得自私。布施應該從家中親人作起,但是你也要找到途徑無私地去幫助非親非故的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太多,而應該要和有所匱乏的人分享時,那就是真正的布施。當你獨佔你的財富,你就變得自私自大,就會阻礙你心靈的進步。你最好在別人或死亡把你所有的奪走之前,主動地布施出去,不論你犧牲多大,你永遠都應該思索要如何去助人,而且沒有任何回報的期盼。依你的本事和能力所及去服務。生命所有的過程就是在付出,把你最好的給出去,你一定會得到更多。」
「忠於自己,所需要的,就是依賴自己的良知,那面內在的鏡子。 你還沒有證悟到自己內在深處的真實,因為你習慣只看事物的外表,而不去到它的核心。要向內觀,你要遵循一定的內觀程序。你習慣依靠外力的援助,以為一定要找老師來指導你內觀,但實際上你不需要任何人來教你,你內在有某個東西,它既不是你的思議心也不是你的智性,它永遠會指導你、教你真理、希望你開悟。那就是你的良知。良知不是思議心:你用思想議心只能去分辨事物。你的良知是面內在的鏡子,和你生命的整體是分不開的。你隨時都可以問你的良知自己的行為如何,它會據實以告。即使你不是大好人一個,你也可以相信自己的良知不會撒謊。踏上開悟之道,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學會逢事摸著自己的良知,聽從它的指導。」
「你既見不到萬物的本來面目,也無法依你所想的樣子見到,所見到的,都只是感官讓你見到的樣子。你的想法會塑造你,因此你要能夠依你所想要感受的方式去感受。即使你心識澄明,你感官所接觸到的資訊也並不是準確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離不了變易、死亡、朽壞。本質在不停改變,要研究它可是非常困難的。」
「經由苦行修練對心識和感官的控制,能幫你變成一位「內幕人士」 這能幫你明白人生的目的,你會變得有創造力、有活力,更有能力為人類服務。控制感官的法門有很多,首先是要能清楚地覺知自己的良知,它是你内在的老師,永遠不會缺席,永遠願意指導你。這並不是說你不需要外在的老師,外在老師的責任是要讓你領悟到你內在有位良師益友。」
「自修不只限於學習某個特別的學科或是讀一大堆的書籍。不論你的學問多大,對於俗世事物的知識是幫不了你。但是為了提升靈性的層次,不妨去研究世上所有偉大的宗教、所有神聖的心靈傳承,然後形成自己的看法,決定哪一種最適合你。它們共同的根基都是那唯一的真理,源自於同一個偉大的光,目的是給予人類慰藉,引領人類。不論你遵循的是何種傳承,它的修行方式都能幫你達成你的目標。固然在修行之路向上邁進時,不同傳承內個別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可是一旦登上了頂峰,每個人看到的都會是相同的景象。」
「到了某一個時刻,某一個地步,會覺得自己已經倦於繼續學習世間的事物,然後你會了悟,從現在起應該要開始學習認識自我。不幸的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了悟來得太遲。到了老年,心已經被裝滿了,就不想去求、去記、去回憶新知。」
「自律就是全然專注地去作事,明白自己在作什麼以及你為什麼要去作它。沒有專注,就不可能認識自己。」
「如果不開始去讀內在生命的那一本書,老是研讀外在世界那本書,就只會讓你更加迷惑。如果能學會去仰慕去欣賞人生,你就不會被外在世界或是別人的意見所影響。作回你自己就好,不要試著去扮演不是你的角色。」
「如果求真知心切,就要下功夫去認識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要依靠外界的事物來求得幸福,如果要求得幸福、平靜、智慧,就需要認識心的整體。心不是想像中那麼小。心是隔開你和真實之間的那道牆。如果你了解那道牆,就可以永遠得到解脫。」
第1518本閱讀心得練習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借的,覺得看完可以收藏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