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59-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這本書幾乎一上市就買了,因為一直有在看這個醫師的臉書,好奇這個醫生會怎麼詮釋身體呢?!很有收穫的一本,有把我在瑜伽身體練習、與教學上看見的疑惑,十幾年以上從小酸痛被整復的體驗,和這三年來看過按摩的書,意外的有一個整合概念。

這本書前面作者是分享的他的學習歷程,中西醫雙執照的醫師,怎麼從差點成為法醫的醫師,後來選擇成了中醫師,怎麼從中醫師成為了結構治療的醫師,從美式整復一直到傳統整復,學習歷程中的觀察,有些東西好像無法單純用西醫的觀點來看?為什麼有些整復改善的效果有限?為什麼幫助別人推摩自己因此受傷的很多?後面的部份也有分享一般大眾可以怎麼照顧自己?瑜伽跟拉筋要注意的地方。

不過,有關皮連線、筋連線、骨連線,真的像是前言自序說的,沒有學過他手法的人,真的比較難理解,哈~~不過,也是收穫滿滿的。

以下就是隨手的筆記:

*輕一點,慢一點,要耐心累積很多經驗,才有機會「看見」,才有機會感受到那手感的微妙差異。

*有些東西有效但很難解釋,或是這就是臨床和理論上需要時間融合。

*有問題和沒有問題的差別,就在局部張力是否大到超過疼痛的警戒值。但我們會於有問題和沒有問題有身體兩側差異觀察的出來嗎?

*身體的問題都不只是單單一個關節,很多的時候是跨關節的,因為肌肉連著兩個骨頭,肌肉束用力的方向也不同。怎麼去放鬆去解,要放大來看。

*還原是一個系統概念,一起在動態中歸位效果最好。

*為什麼需要老師,而不只是看影片自己練習,因為身體使用的慣性,我們的每個動作對肌肉的使用,都在大腦裡形成了條件反射;沒有人在旁邊指點,我們是無法透過反省,看清楚身體內在運作的不同。

*一樣的動作,因為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身體放鬆的結構不同,所以練出來的樣子不同,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正位,而是關心在身體內在的連貫流動,和看見自己的身體多少。

*凝視點,為什麼有差,是因為最末端的深層筋膜,就在眼耳鼻舌末端。

*所有有錯位都是一種旋轉,…突然閃過那些所看過的螺旋的書…

*我們當瑜伽老師的,也要很注意學生那裡過傷,所以身體在最終的呈現不同,不是一直要學生做到某個動作才正確,而是能否好好的帶上呼吸在身體裡,用呼吸去帶領身體,讓身體沾住的地方鬆開。不過,因為觀察呼吸是需要很大的專注力,要有耐心一次次提醒學生把呼吸帶到體位,在體位觀察裡好好觀察呼吸。

*無法在地板好好大休息的人,也是身體結構失衡了,躺硬一點的床其實也是在讓我們的身體張力練習歸位。靠地心引力和時間。

*拔罐刮痧,也是很好幫助皮膚張力放鬆的工具,但關鍵不是追求疼痛或出痧,要記得目標。才不會更緊繃破壞。

#乃瑜筆記 #ny閱讀心得練習 #貳樓瑜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