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道這本書上市,莫名就有很期待的心,哈~~或許是我是一個很喜歡使用輔具幫自己練習體感,也喜歡把這個探索過程分享給學生們的老師。
一開始知道輔具的好處,是在大眾課的時候,有時候前輩老師會有輔具幫我們練習一些沒有想過的體位,後來進修師資和工作坊和教學之後,發現輔具原來不單單只是用來嘗試困難體位。而是可以幫助各種練習階段,無論是初學或是進階的同學,可以從輔具上面得到不同的身體練習回饋,也能得到更多滋養。
所以在這幾年當老師之後,對於輔具充滿好奇探索的心,有些直接報名師質或是工作坊研習,有的是直接把坊間有的書找回家看。但坊間通常是針對性的主題:像是工具來區分:「瑜伽輪、椅子瑜伽、壁繩瑜伽、瑜伽大小球,瑜伽環、瑜伽棍、空中瑜伽」或是像是體位來區分:「修復瑜伽、靜瑜伽、倒立、後彎、療癒瑜伽」或者是藏在艾揚格的書當中,等等等....
還沒有遇到像這樣的整合書籍:特別為了多元練習階段:對沒有太多練習經驗,或是身體比較緊繃,或是記不起上完課後記不起動作,回家想練習忘記細節的人兒。這本書適合,也覺得很適合老師來教學應用。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報名的研習或是工作坊,也不一定有講義和提供複習的影片,有很多課程也不能錄音和拍照,都很考驗我們的記憶力。所以到後來,常用的都是某些工具。(其實也尊重每個國家每個老師對智慧財產的認知,但這幾年因為疫情報名線上工作坊很多有提供限時的影片,真的也是非常的感恩,很好做複習 )
這裡面雖然沒有每一種工具都有介紹到,但是對於居家容易找到的輔具,怎麼使用是很足夠,不用急著把輔具購買齊全,找到家裡能應用的輔具開始,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
同時也很認同書中的理念,很多時候每個人踏進教室的練習目標不一樣,有些是想要鍛鍊運動瘦身,有些是身體發生一些事,醫生跟他建議要練習伸展,或是發現自己身體緊繃身體有些角度受限,決定來練習。每個人的身型不一樣,所以如果用表相,一個美美的照片,或是一個IG的動作,來定義動作是否做正確,這樣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最好的練習。
像是教室常會出現夫妻檔、母女檔、姐妹檔。通常朋友不會互管,但老婆喜歡管老公,或是媽媽喜歡管女兒,女兒喜歡管媽媽XD...
只是彼此的練習經驗,先天的骨骼比例,身體先天的狀況,後天是否曾經受過傷,不一定一樣,但是初學者或是喜歡看鏡子的同學,就會不小心用認定的標準套到他的親友身上。
或許可能真的是需要微調,但有的時候可能本來你們在相同體式當中呈現就最終就會有些不一樣。硬要放進一個框框中....而且忙著管隔壁的親友動作,我們的專注也不是放在自己的身體上了XDXD....
其實瑜伽體式很多時候定義是在穩定舒適的呼吸,慢慢探索自己的身體,尊重當下的身體,有時反而體位就不知不覺進步了!
最適合當下自己的,就是最恰當的體位唷!
++++++++++++++++++++
我們老師自己是否也會不小心把喜好和偏見強套在學生的身上,忘記了好好觀察學生當下的真正需求呢?!
在教學上面其實也有發現很有趣的現象與心態。
有些同學會把輔具當作「拐杖」明明有些體位加上一些輔具,可以回饋很棒的體感,可以更加找到體位的滋養,但有些人會覺得我不想用柺杖,覺得用輔具麻煩。聽到輔具課就不想參加。
有的同學會把輔具當作是個挑戰,以為只要有輔具就是動作很難,哈~~其實有些輔具使用的確會幫助我們做挑戰做加深,但其實有些輔具是幫助我們多一種體感去認識我們的身體。
哈~~真的很有趣,但無論使不使用輔具,真的都是一種練習跟身體相處的方式。
書中作者也有分享他常使用的相關輔具,講解很仔細,不過,除了自我用來練習,想要拿來教課,會鼓勵自己先試試看,這個輔具給我們身體的回饋,或是進入的方式,其實需要實作唷!
最後也分享之前進修輔具的師資,老師說:輔具很好但其實東西是死的,創意是活的,你越常使用某些工具,你對它就越熟悉,輔具的應用其實非常的靈活,不是死背強記動作或小抄。嗯...隨時間累積經驗後非常的認同!
最後教室的 初學-基礎 十堂課,也喜歡用不同的工具幫同學找身體的感覺,當跟自己身體多找到一些連結。也能更清楚自己當下適合上什麼課程。而且覺得同學們超棒的!同學們慢慢的隨著累積,同學都會判斷自己的身體最近想要多一點鍛練還是多一些靜態,超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