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23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呼~什麼時候連「放鬆」也需要「刻意」了...
但真的,在我人生的經驗裡頭,放鬆是非常需要學習的,只是,一直以為是自己的個性比較容易緊張焦慮,又有那麼一點的求好心切,所以一直不斷在尋找讓自己放鬆的方法。
也嘗試非常多種方法:追劇、看小說、看手機、藍染、刺繡、畫畫、吃東西、運動、按摩、旅遊、出國,等等等,連當初會接觸瑜伽,也是想尋找讓自己放鬆的方法。
有些方法可以讓你暫時跳脫,但是許多時候那只是由外在的事物來幫助你轉移一下注意力,但嘗試到頭來會發現,其實根本的還是回到內在,怎麼跟自己身心好好的相處,還有,你允許自己放鬆嗎?!
這幾年瑜伽教學發現,原來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骨子裡是不允許自己放鬆的,或是潛意識腦袋和身體緊繃已經成為日常的慣性,連肩膀放鬆、牙齒、眉心等等身體部位肌肉放鬆,都需要不斷一堂一堂反覆提醒同學。
曾經遇到有學一陣子同學回饋,感覺學陰瑜伽好像沒有學到什麼,好奇問同學:「為什麼?」因為那位同學其實不是陰瑜伽的初學者。
大部份陰瑜伽的初學者,身體很多角落都很緊繃,需要反覆提醒對身體和呼吸的覺知。但那位同學外顯肌肉回饋我,感覺可以安在陰瑜伽當中,好好感受與放鬆。
同學回答說:「因為感覺太放鬆,好像在半夢半醒之間。」噗~~同學不知道,很多人想要練習的目標狀態,是這個,很不容易呢!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點難寫心得一本書,裡面有些內容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有點刺激?為何刺激呢?因為有些觀點挖掘自己很深。很多時候怪罪他人怪罪環境很容易,但要面對自己承擔起自己改變的責任,那需要很勇敢的看見自己...
綻放如妳,書名讓人感覺像是女權主義的書,但內容其實是作者很深的覺察,對自我情緒、對自己身體、對自己每個階段的角色(女孩、女人、媽媽),都有切入發現自己的地方,不同的社會文化如何影響著我們。
當我們把專注力放在壓抑,或帶著面具,或者在情緒中內耗,如何看自己閃光點?身邊的人閃光點?孩子閃光點?或是爸媽的閃光點呢?
記得去年自己分享過一本「心理界線」的書,那本意外有很多人轉分享,在讀這本書時候,會讓我想到那一本書。
之前那本「心理界線」像是白話文寫著我們日常發生那些關係。而這本書是深入的分析,為什麼我們找不到自己的界線?害怕找界線?或是為什麼無意識變成情感勒索的受害者?或是不小心變成了自己不想當的加害者呢?
這本書探索的很深呢!
有的時候不放過女人的,
不是男人,是女人自己?!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道這本書上市,莫名就有很期待的心,哈~~或許是我是一個很喜歡使用輔具幫自己練習體感,也喜歡把這個探索過程分享給學生們的老師。
一開始知道輔具的好處,是在大眾課的時候,有時候前輩老師會有輔具幫我們練習一些沒有想過的體位,後來進修師資和工作坊和教學之後,發現輔具原來不單單只是用來嘗試困難體位。而是可以幫助各種練習階段,無論是初學或是進階的同學,可以從輔具上面得到不同的身體練習回饋,也能得到更多滋養。
所以在這幾年當老師之後,對於輔具充滿好奇探索的心,有些直接報名師質或是工作坊研習,有的是直接把坊間有的書找回家看。但坊間通常是針對性的主題:像是工具來區分:「瑜伽輪、椅子瑜伽、壁繩瑜伽、瑜伽大小球,瑜伽環、瑜伽棍、空中瑜伽」或是像是體位來區分:「修復瑜伽、靜瑜伽、倒立、後彎、療癒瑜伽」或者是藏在艾揚格的書當中,等等等....
還沒有遇到像這樣的整合書籍:特別為了多元練習階段:對沒有太多練習經驗,或是身體比較緊繃,或是記不起上完課後記不起動作,回家想練習忘記細節的人兒。這本書適合,也覺得很適合老師來教學應用。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報名的研習或是工作坊,也不一定有講義和提供複習的影片,有很多課程也不能錄音和拍照,都很考驗我們的記憶力。所以到後來,常用的都是某些工具。(其實也尊重每個國家每個老師對智慧財產的認知,但這幾年因為疫情報名線上工作坊很多有提供限時的影片,真的也是非常的感恩,很好做複習 )
這裡面雖然沒有每一種工具都有介紹到,但是對於居家容易找到的輔具,怎麼使用是很足夠,不用急著把輔具購買齊全,找到家裡能應用的輔具開始,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
同時也很認同書中的理念,很多時候每個人踏進教室的練習目標不一樣,有些是想要鍛鍊運動瘦身,有些是身體發生一些事,醫生跟他建議要練習伸展,或是發現自己身體緊繃身體有些角度受限,決定來練習。每個人的身型不一樣,所以如果用表相,一個美美的照片,或是一個IG的動作,來定義動作是否做正確,這樣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最好的練習。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對呼吸這個議題很有興趣,覺得呼吸這麼重要的事情,但是從小教育體制裡面沒有花時間教我們這件事。
呼吸其實不單單能幫助我們放鬆減緩壓力,減少肩頸腰背酸痛外,同時對我們的運動表現非常的相關,無論是耐力還是爆發力,呼吸肌群跟我們的核心肌群有很大的相關。
像是前些日在看體能之巔,也在選手的身上看見當呼吸肌群疲累時,就大概知道可能撐不了多久了。
坊間這幾年也有出很多有關呼吸的書,有的藏在教核心的書裡,有的是以呼吸和筋膜的相關,有的是講口呼吸和鼻呼吸對人體的影響,有的是講瑜伽的呼吸法,有的是講呼吸跟冥想的練習。
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呼吸對我們的重要性。對我們身體有那些幫助。
這本書看到封面時,有引起我的好奇,但手上想閱讀的書實在太多,也有很多好書看完還沒有排上寫心得的進度。人生有很多事現在進行中,也有很多變化與挑戰在面對中。
但有緣份收到出版社的邀請,剛好我對呼吸這議題有興趣。老天的安排送到你眼前,就答應了。一拿到翻閱,覺得太棒了!
前半部內容,讓我有覺得很受用,受用的地方是,因為感覺這本書把我所看過的呼吸書,換句話說,整理更完整。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文宣超吸引中我:「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聚會。只要一些簡單具體的小改變,就能讓聚會充滿活力」「無聊的聚會大可不必!為什麼我們越相聚越焦慮?」
其實我們人的一生脫離不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聚會,有的聚會讓人覺得開心,有的聚會讓人覺得很有收穫,有的聚會讓人想要玩手機打發時間,有的聚會讓人想逃離。
如果說有讓聚會更好的方法,或是有人能引導一個好聚會,這樣其實是非常棒的事情,也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思考過這件事,只是跟著參加或是模仿自己曾參加過的聚會,但沒有思考怎麼優化。
所以明明大家難得能相聚在一起,卻變成一件很累的事情。無效的會議是一個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以前工作形態有非常多的聚會,非自己舉辨的聚會只能待著,自己辨的聚會雖然會思考設計,但是也少了一些方法。覺得如果當初有看過這本書,或許那些聚會到後來就不會變自己額外的壓力。
哈~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或許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辨個好聚會,或是害怕那些沒有重點的長時間的開會吧!
這本書,有引發我一些思考,
重新的提醒我們為什麼要辨這個聚會?
是為什麼辨?是為誰辨?希望有那些效果?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是每個人最難的課題吧~~
幸福的家庭看起都很像,不幸的家庭每苦難都大多不同。呼~~真的不簡單,每個人的人生路上其實都有各自的家庭課題,也是我們最不容易割捨,最容易被引發情緒情結,但也最期待得到愛與認同地方。
但深深覺得,只要能夠跟自己或跟家人和解,人生的路就開始轉化了。
這個作者前面的兩本書「愛就在你心中」「當下的釋放」很久以前都讀過,印象中非常感動,那個時候深深被文字所療癒著,雖然現在回想不太記得到底自己那時是什麼原因被感動,哈~~
但閱讀對我來說是這樣,可能有是那個階段的需要,那個階段的找尋,老天從某本書某段文字給你最剛好的答案。
事隔多年,沒有想過會出現這三本書的邀請,不是出版社的邀請,而是讀者覺得很喜歡私下寫信想寄書推薦給我的邀請。也剛好在那時看見好友有關這本的閱讀心得。引起我來讀讀好奇心!
這幾年的自己比較少看這類的書藉,生命有很多其他的領域在實修著。同時,也認同家庭課題,每個人的面對的方式不同。但如果可以多知道一個方法,或許也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作者的文字,還是一樣有滿滿的愛與覺察。在書裡面有作者對自己生命歷程探索,有他的發現,他發現自己所有對外的努力學習,早期給自己設定很多很遠的修行目標,但忘記了生命學習的智慧其實都在內在,我們自己的家裡。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其實過年前就看完了,剛收到就不小心就一口氣看完它。但寫心得莫名覺得有些難,我不知道是什麼因素。嗯?也許是自己對這本書作者所看到的世界半信半疑,但又莫名覺得作者所寫的好像是真的?!
可能是因為這樣,突然自己不知道怎麼寫?嗯,不過,我想閱讀的當事人會有各自的判斷。也會吸取到當下我們所要吸收的資訊或是智慧吧!
本來出版社在邀約這本閱讀心得時,我看見「靈界運作」書名就沒有想要看的念頭,因為這幾年開始慢慢覺得容易東想西想的我,很多事不用知道太多。但好奇心還是讓我點進去作者的臉書看。發現有超多粉絲支持著,而且,從文字的表達裡,感覺作者很正派。那就可以來讀讀。
然後意外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到能量上的答案,雖然,從另一個人視角知道,有些書沒提過的能量答案?!有種很白話故事的流暢的文筆,所以雖然我還有一些存疑,但很仍願意用開放的心來讀讀。
同時,也因為自己接觸靈氣,接觸頌缽,對於看不見的能量療癒操作方面,在這幾年來也有一些心得和體悟,覺得,如果早點看到這本書,或許在能量上就更容易的去保護自己了。
不過知道也不晚,因為所有自我能量上的保護,其實都是回到對自己的身體做功課,身體強壯了自然保護力就好了。像是專注在一些興趣上,也是一件很滋養的事。運動、靜心、冥想、曬太陽,好好吃,好好睡,其實很根本,但也是最有靈性的一件事^^
最後這本書無論真假,都很有內容,而是很白話的像科幻故事般好讀!不會像教科書般的深硬。也讓人知道為什麼週遭有些很有愛心的朋友,身體和情緒為什麼在受苦中?靈性療癒對操作者和被操作的風險?有特殊體質的人怎麼去照顧自己劃好界線?怎麼知道自己讀到的訊息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個雜訊?怎麼去選擇正派的團體呢?身心靈的限阱有那些?能量的產品有幫助嗎?能量和醫療?
最後都是回到照顧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其實充滿智慧和答案。我們好好的善待它,它會給我們很多真實不用外求的答案。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分享有關於慢性疼痛,跟朋友聊天後之後,剛好想起來這本很棒的書,或許可以幫助正在因為疼痛受苦的人。
嗯,我曾是那個長期受慢性疼痛的人,忘了那一次跟某個整復師聊天,他說:「你不是瑜伽老師?」言下之意好像是你不該有這個問題。
噗,我會進修瑜伽師資的原因就是因髖關節常常不舒服,練習的過程常常莫名會受傷,所以才開始想有研究身體和報名師資呀~~~同時,我也是30幾歲才開始練習瑜伽,不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怎麼去關注自己的身心的需求。
當下有點想脫口反駁:「當醫生就不會生病嗎?」當下有忍住,心想那些刻板印象,也許不知只有他一個人而已。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20幾年來的身體的歷程,還有教學後發現,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受到慢性疼痛所苦,或多或少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書中有分享疼痛的價值,還有產生這些慢性疼痛可能的原因,以及或許你可以找那些方法去改善這些疼痛。不同方式的優缺。
如何去練習覺察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如果造成我們慢性的疼痛?(為什麼手術開刀?或整復問題無法根治?)
很多時候慢性疼痛和急性受傷不一樣。慢性疼痛背後可能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慣性在裡面,那份慣性不只是肌肉的使用層面,還有很多神經上面的變性,所以很多時候沒有回到最根本,其實可能都只是暫時舒緩而已。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日遇到有些的迷惘,明明上週有很多開心的個人突破、學生很可愛,整理好書牆,也有發覺自己那些教學進步,但腎上腺素大激發後,有些情緒的感覺,是提醒著我,好像有那裡怪怪的,是否自己忘記某些重要的東西?!
明明擁有的很多,但怎麼覺得好像缺一塊什麼?!
嗯,我很確定自己的個性,常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所以才有那些機緣動力去看那麼多書,但是看越多,覺得自己更不足,需要學習的點線面,永遠學不完。orz
剛好這週翻起了這本書,看到前輩老師介紹的書,原本以為是講呼吸,但其實講了很多哲學,和人生修練的態度方向。其實,不用狹隘定義是那種宗教,心靈的答案,我想是這時代很多人在用不用的方式都在追尋的。
意外的,前幾週覺得很難讀的書,前日就一口氣讀完。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情緒的缺口。是我好像都是在讀外面的書,忘了好好細讀「自己」這本書。所以在外界的價值觀和個人定義上,模糊了,追求世人的認可,忘記聽自己心中的價值。
一念之轉,又燃起許多的動力與耐心,哈~~
其實這本後面也有生活化的講八支瑜伽,對八支老師的解讀。很多人以為瑜伽只有體位法,但是瑜伽其實只是八支的其中一個練習,背後其實有很多哲學觀,和個人精進在後面唷!覺得對一般人不好讀,但是對想深入瑜伽的人,會很有收穫!
祝福彼此都能找回我們內在的神性,原本我們內在就擁有的光。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不知道過年期間分享這本書會不會沒有朋友XD...其實這本書一上市我就買來看了,很好奇楊定一博士怎麼來談斷食。
其實斷食在這幾年身邊有很多朋友開始了,我自己也曾經分享過幾本講斷食的書。而自己落實這1~2年來的心得,覺得168斷食,真的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不過,老實說體重上自己是沒有感覺明顯的差別,只是會覺得這樣的模式頭腦會比較清楚,還有不會被吃東西這件事綁住了我的日常。感覺很棒!
但我妹在落實168斷食上面就有感受到妹妹的氣色體重上面都有非常好的轉變,整個人超健康的!
自己平時一~四,上課可以教課,吃飯,休息備課,練習,晚上教課,感覺上不會覺得這樣飲食會沒有力氣。不過自己也沒有很嚴格落實,偶爾晚上會嘴饞,哈
五六日,陪配合老公原生家庭習慣,一天可能就會吃到三餐和點心,所以我不是那個很嚴謹行動,也是因為發現自己另一半和雙方的長輩,觀念還是要一日三餐,自己不想在這件事跟家庭文化衝突,哈~找個舒服的平衡。
不過,也是我覺得能夠一起吃早餐,一起吃飯其實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但在落實的經驗當中,真的微斷食是一件滿好事。對於更多天的斷食也是充滿好奇心,不過,覺得多日的斷食,或許要有更專業人士的指導比較好。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行,是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透過累積自己的客觀條件,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進而讓生命自由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持續成功」這本書名直白的不得了,一眼就讓人看見,但不一定會拿起來的書,哈~成功學的書看過許多,最後,還是有些落實有些幸運藏在其中,而且,成功的定義每個人其實不一樣。
但不知道為什麼讓我聽到某個前輩的podcast,裡面談到「超越關鍵的一點點」現在回想忘記是那個一點點打動我,結果,我就把書買回家了,也看完一段時間。只是還沒有寫它的靈感。
剛好最近自己有些舒適圈突破的嘗試,莫名讓我想起這本書,覺得可以分享給,跟我有那份不斷成長念頭的人。
這本書有給我一些實際觀點,還有面對為什麼不敢定義自己的糾結。幫助我在做一些事時,就可以嘗試轉個思維去看待行動看看。除了用埋頭苦幹,能有前輩分享他的改變和觀點,那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看到這本書就讓我覺得很幸運。
到底現在還有沒有上行的通道?但很多時候能確定的是,你不努力一定沒有機會,平日的努力,只是為了機會來臨時,才有能力乘風起。「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到拚天賦的地步。」

aumi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